
新四军老八团由七个人发展而来。
四十年代初期,关中分区南部曾驻扎过一支部队。
编号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第8团。
这支部队参加过长征,作战勇敢,纪律严明。
所到之处,与人民群众血肉情深,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“老八团”。
“老八团”,其前身是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。
1937年7月7日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。
后改称国军第十八集团军,下辖115师、120师、129师。
基本上什么苦战、恶战都打过。
从中也走出了成钧、赵启民、张翼翔、饶守坤、张震、陈庆先等众多开国将军。
然而令人疑惑的是,首任团长周骏鸣却没有任何军衔,这是怎么回事呢?
纵观周骏鸣的经历很不容易。早年间他曾在军阀靳云鄂部任职,一路做到团副。
之后,他的职务成了红五军团13军38师115团团长。
1931年自请降职成了红五军团麾下的连长。
算起来,周骏鸣此时比李达职务还要高一些。
其他还有李雪三、王秉璋、张祖谅、成钧等级别都没周骏鸣高。
1932年5月,周骏鸣身患疾病,被列入了遣返名单中。
朱老总为遣返人员争取到了每人60元的回家路费。
1965年大比武时,毛主席、刘少奇等老一代革命家曾亲临观摩他们的表演。
毛主席欣然挥拳打了师侦察连沙袋三拳。
这支部队的前身主体是豫南红军团。他们战功显赫,累计歼敌12.9万人。
谁知这支英雄部队就是当年周骏鸣等七人,用三条孬枪发展起来的?
1936年1月4日,豫鄂边区决定组织游击队。
队长周骏鸣,指导员张星江,以及王国华、汪心泰、康春、吴恒山、老汪等共7人。
有汉阳造步枪、撅把子、八音手枪各1支。
晚上,游击队把反动保长汪心禄干掉,缴获三八式步枪1支上了铁幕山。
打响了开辟豫南桐柏山根据地的第一枪。
两个多月,游击队发展到30多人,10多条枪。
游击队建了支部和战士委员会,以铁幕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。
当时,他们人少,枪孬,无子弹,连吃穿住都十分困难。
他们白天一身衣,晚上一身铺,夜里盖稻草。有时在山上爬冰卧雪,忍饥挨冻。
1936年3月27日,在桐柏县平氏镇孤峰山的庙会上,周骏鸣一声号令。
夺了5支驳壳枪,8条步枪和不少银元、布匹。
12月中旬,边区省委在泌阳豫和寨召开扩大会,决定周骏鸣任组织部长。
1973年春节前,游击队配合地方发展党的组织,建立农民自卫队。
1937年3月,省委派周骏鸣、邓一飞到北平向北方局汇报工作。
4月,中央指示,周骏鸣任游击队长,王国华任指导员。
游击队成为拥有三百多人的人民武装。
10月,游击队扩编为"独立团"。周骏鸣任团长,王国华任政委。
1938年1月,新四军成立,他们这支游击队已有600余人,被改编为第4支队第8团。
新四军十个团的团长,直到1955年未获军衔的,只有周骏鸣一人。
按照职务和历史贡献,他是有很大几率被授予中将的。
可惜在1954年,他曾经写悔过书的事被人翻了出来。
由于时间过去太久,当初事件的关键人物都失去了联络,查证十分困难。
最终中央就将他调离军队,改任水利部副部长,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。
周骏鸣领导“老八团”的历史远可追溯至红军时期。
1933年10月,中革军委命令,红军第3师和第14师组成红9军团,归红一方面军建制。
军团长,罗炳辉,政委,蔡树藩。红3师的前身是红1军团第3师。
1937年8月25日,我军主力改编为国军第八路军。
红32军大部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。
团长由长征时期曾担任过红3军团第10团团长,率部参加四渡赤水战役。
时任红15军团第81师师长文年生担任。
可见,“老八团”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、能征善战的红军劲旅。
虽已时隔近八十年,但“老八团”卓越的功绩一直为人们所传颂。
毫无疑问,“老八团”已成为一种历史的标识。
深深地铭刻在老区人民的记忆里、情感里,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人们、激励着人们。
